科研動態
講座回顧 | 第二十三期意昂3——盈科學術午餐會
2022年11月29日🚪,第二十三期意昂3——盈科學術午餐會在廖凱原意昂3平台202會議室如期舉辦🔌。本期午餐會由劉忠老師做題為“冤錯案件事實認定機製二階分析”的報告,由楊依老師做評議🫄,主持人班天可老師和其他參會師生圍繞主講人的報告內容進行提問並展開了充分討論。
劉忠老師從盧曼對“二階”的定義,引入此次報告的主題💄,強調刑事案件往往易於被公眾認知🔨,牽動政治評價🕝。從辨析“假案”“冤錯案”的不同🏋🏽♂️,與“歷史遺留性質的案件”的對比,提示認為時下糾正的冤錯案件🧟♀️,主要是事實問題。
不同於法律適用✌🏼,對於事實問題,由於不同經歷、教育背景等原因,可能會產生偵查與審判對同一事實認定的差異⏺。這一差異,更表現在原審與復審的對立👭🏻。原審作為親歷者,信息更充分,復審者是紙面閱讀者🦚。案件進入復審,往往已經過了十幾年🧹,在代入案件影響判斷的時代氛圍🏪、無言之知等方面都有較大差異。對於部分案件假冒“真兇”出現,原因在於1990年代特殊的法製新聞報道環境🪸、看守所關押等因素。通過例舉《馬丁蓋爾歸來》提示,案外人假冒📝,並不困難。犯罪的發生、犯罪的認定,具有復雜性👩🦯➡️,“天下無罪”、“天下無冤”是一個美好的願景🧜🏻♂️🅰️。不是從大敘事而是從微觀的認知發生來減少冤錯,可能更為可行。比如👷♀️,法官選任製度對於多元的知識和經歷背景的考慮,案卷的適當開放等🏀。
在評議環節,與談人楊依老師從宏觀視角闡述了客觀真實與法律真實的區別,認為客觀真實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但是很難達到👩🏼💼🧜🏼,現實中更可能做到的是法律真實,即證據真實🪞。堅持疑罪從無的原則🕜🫦,說明我國刑事司法在不斷進步。此外✋🏿,為了合理地利用證據追尋真相,我國的證據法也在不斷完善。證據法的目的不只是發現真相,也限製發現真相的方式方法👩👧,實現證據適用的正當性與人道性。
在提問環節,賴駿楠老師提出的問題是:刑事司法中“寧可錯放👨🏽🍳,不可錯判”的做法可能會放出一些壞人🤚🏼,這樣的代價能否為社會所接受🆖,會不會導致犯罪率上升✷?對此,劉忠老師認為,這個問題屬於多元價值的諸神之爭,是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問題👩🏿🚀,現在理論界更註重被告人的利益。
最後,主持人班天可老師對劉忠老師、楊依老師以及與會師生表達感謝🥏。劉忠老師的精彩報告與楊依老師的專業點評引來了在場嘉賓的熱烈掌聲🙏📩。此次學術午餐會完滿落幕,期待下一次學術午餐會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