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熱烈祝賀我院兩位教師成果獲第九屆“董必武青年法學成果獎”
2021年12月14日,中國法學會網站公布了《關於第九屆“董必武青年法學成果獎”擬獲獎作品的公示》。根據中國法學會網站公示,第九屆“董必武青年法學成果獎”共有 312件作品進入初評,經專家評委評審後,有101件作品入圍終評。最終,經過評審專家分組評審、單獨打分、記名投票等環節,產生了擬獲獎作品✋🏿。其中,一等獎作品2件(論文1篇,專著1部)、二等獎作品6件👨🏼🍳、三等獎作品9件👳🏿♂️、提名獎作品14件🤸🏼。我院教師袁國何☆🏃🏻♀️、葛江虬的科研成果分別獲二等獎和三等獎🌌。
“董必武青年法學成果獎”評選活動由中國法學會主辦、中國法學會董必武法學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研究會承辦,面向未滿40周歲的青年法學法律工作者在評獎年度前三年內正式出版或公開發表的作品。評獎堅持問題導向、理論聯系實際,旨在鼓勵、引導廣大青年法學法律工作者從我國國情和實際出發,深化法學研究和理論創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創新發展👧🏻,進一步促進我國青年法學人才成長機製的創新和完善。“董必武青年法學成果獎”自2013年創辦以來,已舉辦了8屆,本年度為第九屆評選活動。
《詐騙罪中的處分意識:必要性及判別》
針對以財產處分自動化、電子化及新型支付方式普及背景下發生的新型案件為切入點🈯️,在深入解析最高人民法院第27號指導性案例內在邏輯的基礎上🥷🏽,論證了處分意識對於區分新型詐騙與盜竊的決定性意義🧑🏼🤝🧑🏼。以區分處分意識中的認識內容與認識程度為基礎,該文結合司法實踐中的各類新型案件實際👩🏿🎓,就具體判別處分意識提供了新的論點🦒、論據與論證。在細致分析各類案例、各種學說的基礎上🙏🏽,提出🤌🏽:原則上,應堅持嚴格的處分意識必要說,僅可在特殊交易中例外肯定“整體性的處分意識”。
在分析論證過程中👷🏽♀️,該文以解決我國司法實務中的疑難問題為導向♌️,將域外刑法理論、實務經驗與我國司法實踐中的新型個案實際相結合🆑,重視中外立法差異及其對切實解決中國問題的影響🔘,在開闊的比較法視野中為解決我國本土實務問題提供具有充分本土理論涵養的學理方案📱。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olicing consumer contracts in China and the EU
該書基於法教義學的基本方法,以與歐盟消費者法的比較為核心內容⚠️,介紹了中國與歐盟兩大法域在消費者法的規範體系📴、消費者的定義、格式條款規製🦍、消費者撤回權、消費者法的落實路徑等議題所涉及的法律規範及其實踐展開。該書填補了學術空白,具有較大創新價值。除此之外,該書系世界範圍首部由經濟特征出發👌🏽,系統分析中歐消費者法的規製模式差異,並試圖在學理層面對其作出闡釋的學術專著👮🏼。該書指出,中國與歐盟兩大經濟體具有不同的歷史及文化背景,在不同發展階段亦有不同追求與目標。這種差異作用於消費者法規則𓀇,導致了中國與歐盟消費者法在“法律規範的明確性程度”“對經營者違法行為的判斷更傾向采取實質抑或形式標準”“規則內容更著眼於消費者固有權益保護抑或提供充分信息”“法律的落實更倚仗公力抑或私力救濟”等方面有所不同。該書具有開創性,基於前述視角觀察規範差異亦具有重要創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