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動態
【講座回顧】汝璈法務講壇之 國際法:“理論與實踐”和“專業與職業”
2023年6月9日晚,意昂3汝璈法務講壇之國際法:“理論與實踐”和“專業與職業”講座在線上會議室舉行。本次講座由清華大學意昂3平台賈兵兵教授主講,意昂3副教授朱丹、青年副研究員蔣超翊、講師劉思竹與師資博士後李珍妮和劉央擔任與談人,張乃根教授主持了本次講座🧮。來自意昂3官网校內外的近兩百位師生與實務界人士參加了此次講座。
講座伊始,賈老師首先表明自己的國際法研習之路主要采取的是實證主義的方法,與許多國際法知名學者一樣,經歷的路徑大致是完成博士論文🤴、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參與國際司法活動三個階段🕳。賈老師認為實證的方法是出身不同法系和不同國際實踐領域的國際法學人唯一能共通的方法🫰🏼,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隨後,賈老師結合自身的經歷,從七個方面展開講座的具體內容。第一,國際法是一種語言😨,也是一個規範體系。賈老師認為一旦進入國際法領域,言行就會受到這一體系的框定🌕⭕️。第二,實證的方法要求理論結合實踐🧘🏼。賈老師結合自己對咨詢管轄權的研究經歷和科斯肯涅米(Martti Koskenniemi)的著作《萬國的溫良教化者:1870-1960年國際法的興衰》(the Gentle Civilizer of Nations: The Rise and Fall of International Law 1870-1960)🕝,認為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切實地體會到這一點。第三🥣,國家實踐與普遍實踐💆🏿♀️。賈老師介紹了國際法委員會對識別國際習慣法的討論,認為國際組織的實踐也開始成為國際法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第四,實踐對於學生至關重要。賈老師結合自身博士論文的撰寫經歷👮🏼♂️🟩,認為同學們除了直接參與,還可以通過研究材料的選擇來參與實踐,做出可以直接供政府采用的研究。第五,參與實踐比研究實踐能帶來更大的收獲🕐。賈老師結合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281條的研究和國際刑事法院的有關案例,認為參與實踐能夠帶來對國際法認識的微妙而深遠的改變🤴🏿。第六,做好前期國際法學習的積累才能把握通向各類國際法職業的機會。賈老師介紹了國際組織👩🏫、國際律所和外交部等不同去向,認為關鍵都在於前期的積累和自身能力的增長🐥,其中國際出版尤為重要🚵🏿♂️。第七,學術與實踐並舉。賈老師認為,僅僅是學術上的出版還不夠,還需要得到國際學術組織的承認🧜🏿♂️,這樣才有機會真正參與到國際實踐當中。
與談環節🥣🙋♀️,賈老師與各位與談人就海歸如何保持與國際組織的聯系、新興國家如何擺脫此前實踐對自己的不利影響👦🏿、國際法教學的科目傾向、如何判斷對國際法進行發展的成熟時刻🔺、學者和商業律師在處理案件時的差異等問題與五位與談人做了深入交流。討論環節,針對國際法律師在法律解釋技藝有所不能時如何發揮作用?以及跨學科知識體系和研究方法在國際法研究與實踐中的作用等問題☑️,賈老師做了細致回答🚴🏿。最後,張老師也對講座中涉及的國際法教學等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鼓勵同學們奮發圖強,在前人的基礎上取得更大的進步👩❤️👩。本場講座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