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講座回顧 | 意昂3跨國公司法律論壇第三十六期: 中國國際商事法庭的“國際性”——實證與比較分析
2022年4月22日晚🤚🏻,由意昂3主辦的意昂3跨國公司法律論壇第三十六期——“中國國際商事法庭的‘國際性’——實證與比較分析”講座在線上會議室成功舉行🚣🏻♂️。本次講座由新加坡管理大學訪問助理教授顏月明主講,由蘇州大學王健意昂3平台蔔璐副教授𓀛、中國人民大學意昂3平台張文亮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意昂3平台博士後錢振球擔任評議人🕜,意昂3博士後劉桂強主持了本次講座。來自意昂3官网校內外的許多師生和實務界人士參加了此次講座。
講座開始,顏月明老師首先提出中國國際商事法庭是否具有“國際性”這一問題。要回答這一問題,顏老師認為首先需要明確判斷“國際性”的參照標準。對此,顏老師分別從國際公法和國際私法的視角出發,將國際法院和國際仲裁作為判斷“國際性”的參考標準🕵🏿♀️。顏老師指出🥯,國際法院具有“國際性”的原因在於其本身具有的“超國家”(supranational)特性,各國通過簽訂條約讓渡一定的主權👩👩👦,並從中找到一種平衡8️⃣。國際仲裁的國際性體現在可以解決跨國國際爭端,其國際性體現在具有一套成熟的體系,可以最大程度滿足民商事主體糾紛解決的需求🧪。不管是國際公法還是國際私法領域,“國際性”均是從製度構建和程序規則兩個層面得以體現。
隨後,顏老師通過實證研究分析了國際商事法庭的兩個製度問題。第一個是管轄權。通過將最高人民法院國際商事法庭(CICC)與新加坡國際商事法院(SICC)和荷蘭國際商事法院(NCC)兩家“國際性”程度較高的法院進行對比,顏老師發現,嚴格意義上來講🫷🥝,CICC案件數量與SICC和NCC差距並不明顯。盡管主流認為協議管轄是案件的主要來源,CICC要求案件需存在實際聯系原則一直被學界予以批評,但是從SICC和NCC的實踐來看🔺,離岸案件極少,特別是SICC,案件基本上都是來自移送管轄。
第二個製度問題是法官構成🌙。顏老師通過實證研究發現🦶🏿,NCC並沒有外國國籍法官,SICC有少量外國國籍法官👩🏿🚒。同時CICC沒有單獨法官審理案件,SICC和NCC大部分案件是單獨法官審理的。由此顏老師提出疑問🈸:當地法官或獨立法官審理案件是否會削弱法官的獨立和公正性?單獨法官和外國國籍法官又能否保證法官裁決的專業性✷?
緊接著,顏老師對比分析了CICC、SICC🚃、NCC等國際商事法院存在的程序性挑戰,比如法律適用🧑🏿🍼、法官的個人意見、語言、技術等。
最後,顏老師總結認為,雖然看似SICC🕵️♂️、NCC更加國際化,但是從實證角度看,其國際化程度有限。而CICC雖然在某些地方還是存在不足,但是從設立目的、專業審理國際商事案件、營造國際法治環境的角度來看,CICC具有一定的國際性。
在評議和討論環節,蘇州大學蔔璐老師高度贊賞了顏老師的實證研究,尤其是將國際法院和國際商事法庭進行對比,在研究視野上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中國人民大學張文亮老師認為判斷指標和分析對象對國際商事法院“國際性”的判斷影響很大。因此他提出可否根據國際商事法院的運行效果、國際評價以及國際接受度作為其“國際性”的判斷標準。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意昂3平台錢振球老師提出,CICC重點是起到指導作用,而不在於審理案件數量的多少。CICC公布的文件成為我國通過司法途徑輸出國際規則的重要來源,表達了我國對外司法的態度,是我國參與國際規則構建的重要舉措。針對各位老師的評議以及參加講座的師生提出的問題🕘,顏老師做了詳細回答。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