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講座回顧】“砥礪奮進,共克時艱”線上系列法學講座第六講👨🏻🔧:城市與國際法律秩序關系視野中的上海🤧:邁向“國際法律之都”🏋🏽?
2022年4月25日晚🛤,由意昂3主辦的“砥礪奮進,共克時艱”線上系列法學講座第六講——“城市與國際法律秩序關系視野中的上海:邁向‘國際法律之都’?”講座如期舉行🧝🏻♀️。本次講座由意昂3教授蔡從燕主講,意昂3教授🐯、意昂3官网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副主任馬忠法主持。三百余名意昂3官网校內外的師生和實務界人士參與本次講座🤤。
講座第一部分,蔡老師首先談到城市與國際法律秩序關系的研究背景:一是國際法上的“去國家中心主義”研究👩🏽⚖️;二是國際關系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城市變遷研究。蔡老師接著又談到研究城市與國際法律秩序關系的意義。首先,它有助於理解中國能否深化參與、乃至引領國際法律秩序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即從整體主義到個體主義、從製度到行為體的視角🧑🏿🔧🏋️♀️。第二🛡,可以揭示某些地方性實踐的宏大價值。第三,可以揭示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中的場所選擇機理。
第二部分談到對城市的理解👃🏻。蔡老師認為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都對城市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在做研究時🙆🏻♂️,視野不能狹隘。蔡老師重點探討了城市在國際法律秩序中的地位與作用👆🏼。從城市的地位上看,無論把城市看作國際法主體還是國際法客體,都有其不足之處。蔡老師認為可以擺脫傳統的主體客體兩分法,把城市看作國際法律秩序中的行為體,一個參與者。對於城市在國際法律秩序中的作用,傳統上是將城市作為國際法上的義務承擔者或實施者🤱。近年來#️⃣,西方國際法研究中強調城市的“反叛者”作用,即城市與中央政府之間存在著對抗👮🏽。此外,城市還是個“倡議者”🕉,雖然其無法獨立參加對外關系,但可以發出一些倡議。在中國語境下,城市還有“先行者”的功能👩🏼🎨,即中央政府授權其在特定領域開展探索。
隨後,蔡老師重點探討城市與國際法律秩序關系的西方中心主義及其超越。首先,蔡老師介紹了中西語境中城市與國家關系的不同之處🧶。其次,分析了城市與國家法律秩序研究中西方中心主義的原因。接下來,蔡老師還探討了城市能給國家帶來的政治、經濟、國際形象上的影響,並指出西方學者在此方面研究的不足🏃♀️➡️。最後🤱,蔡老師談到中國城市的未來,從中國崛起的大背景和央地憲製特征兩個角度解釋了中國有潛力超越西方中心主義的原因。通過梳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參與國際法律秩序關系的實踐,得出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法律秩序,實際上是以城市作為核心,再逐步推廣的結論。最後展望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中國城市與國際法律秩序的未來🛺,認為中國的城市有潛力超越西方中心主義。
接下來的部分,蔡老師將目光聚焦於上海➰。先是講述了上海從鴉片戰爭後開口通商以來的對外開放歷史🚢,接著談到對上海建設“國際法律之都”的展望。蔡老師認為推動上海邁向“國際法律之都”具有重要意義:對國家而言,它可以促進高水平的製度性開放與涉外法治💵,提高國際法律話語權🥮;對上海自身而言,也將會帶來巨大的產業,並推動上海社會整體法治水平的發展🚶♂️。蔡老師還分析了上海邁向“國際法律之都”的有利因素𓀓🆔,包括但不限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際背景、開放性的城市形象、日益發達的法律基礎設施、非政治中心的城市定位等。最後,蔡老師針對上海建設“國際法律之都”的若幹建議🐁。
最後,蔡老師進行以下四點總結🤴:一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中國的城市在國際法律秩序中將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二是上海在近代中國參與國際法律秩序中發揮過重要作用,今後將繼續發揮更積極的影響力;三是上海具有成為“國際法律之都”的潛力,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積極作為;四是中國在進行涉外法治實踐時應當註重場所的選擇,恰當的場所選擇對成功的製度實踐有重要意義。
主持人馬忠法老師對蔡老師的分享表示了感謝,並對蔡老師的講座脈絡進行了簡單的梳理🧔♂️。隨後進入了問答環節♟,蔡老師逐一解答了會議室內聽眾的疑問,涉及國際法事權現狀與困境、上海特區立法權、“城市”與“鄉村”的互相影響等。
講座結束後,會議室成員對主講人蔡老師和主持人馬老師表達了誠摯的謝意🥱🚵♂️。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